首页>新闻公告 官方微信
微信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

2015-11-07
15

北大教授从博物学、哲学谈人文医学

导语

共享课程《人文与医学》第三次见面课上,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以“哲学与医学——博物人生”为题,为全国万名学子上了一堂不一样的“人文与医学”课。不少同学在课后表示:“今天真的是一个意外的惊喜,让我看到人文与医学的交叉点!”

跨校直播主讲教室,复旦大学医学院

「天人合一,博物顺生」

博物学是一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学科,并且在当今已被边缘化,为何我们还要讨论博物学,还是在“人文与医学”的课堂上?刘华杰教授表示,医疗的根基在于达尔文演化论,而后者是博物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,并且博物学更关心普通医生不大关心的更大范围的医学问题。

课堂笔记

1、除了个体的身体生病之外,哲学工作者看到了更大的病,更难治的病。现代医疗治了许多病,但同时又导致恶性“军备竞赛”(如抗生素)。

2、博物学是“素养教育”的一部分,可以让我们谦卑、感恩、敬畏,学习“像山那样思考”,即博物地思考,站在其他物种的角度思考,人类太自恋。

3、医疗境界不只在于技术方面,对生命的态度、理念可能更要紧,医疗体制的改革要考虑人文,也要考虑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。

4、人类被称为理性的动物,人的理性高明在于认识到我们有更大的超越性,我们能超越人类中心论,换位思考。

「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」

对“人文与医学”有了新的认识

东北财经大学、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场外的同学与老师跨地域沟通

同学们在智慧树网直播频道上留言

提问

“面对现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,在全社会普及哲学与医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?”

“学习了很多人文、哲学、历史的东西,怎么把它们应用到医疗的实践当中去?”

“医学的本身,会不会就是与人文和伦理是有矛盾的?”

刘华杰教授从博物学、哲学的角度思考,彭裕文教授从医学的专业角度做补充分析,跨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,思想的互相激发,同学们的认知也得到了升华。

「课后感悟」

彭裕文-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

刘老师从博物学的角度,从哲学家的视野来看人文与医学,比医学家谈医学,更加广,更加生动,从课堂上同学们的互动里就可以看出来,把同学们的思路都打开了,对人文与医学会有新的认识。这个课程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的老师来讲,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,认识得更加深刻。现在提倡通识教育,通识教育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博雅教育,要“博”要“雅”,我觉得今天所讲的博物学就做到了“博”这一点。

刘华杰-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

这个讲课形式挺有趣的,我讲一个小时,留下另一个小时大家互相交流一下,这个交流就是平等的交流,不会把老师看得高高在上,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一点。

利用最新的网络资源,使更多学校可以共享某一个教室的讲课,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,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的学生,他们会有很大的收获。所以现在慕课这种新的形式逐渐的发展起来,智慧树网能走在前面,希望它做得越来越好。

学生-复旦大学

现在教育资源和信息会越来越多,单纯在自己的学校里学习是不够的,通过这个平台能学到更多不一样的知识来帮助自己提高。并且见面课能够和不同学校的同学一起,看到更多思维的迸发,让我更加融入。

学生-复旦大学

之前要去听一堂课,要去跑很远才能听到,现在这种学习方式为我节省了时间,而且能听到不同学校不同老师,而且都是高水平,我们有很多的讨论,这种方式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。今天真的是一个意外的惊喜,博物学让我看到人文与医学的交叉点,也和复旦的“无用”精神相契合。医学更重要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。

学生-复旦大学

这些教授和专家的学术成就都很高,但又讲得很通俗易懂。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人文与医学的关系,以往我们会把医学当成一个冷冰冰的科学技术,而现在了解到医学当中也有很多人文情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