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新闻公告 官方微信
微信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

2015-12-03
15

师生共谈“良法”,思修慕课让学生更想“反馈”

导语

法律是底线的规范,道德是更高的追求,两者缺一不可。共享课程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在前几次的跨校直播互动课中,大部分讲授的是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,因此,12月1日,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课程团队邀请法学博士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燕老师担任主讲。

张老师打破照本宣科,从真实案例着手,围绕“道德法律化仅是一个利好消息吗?”这一个话题,与全国74所高校学子跨校交流。同学们在课后纷纷表示,通过这样的普及,有助于我们公民将来对国家的建设,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。

平等对话的课堂——学生、主讲、主持、嘉宾激烈讨论

复旦大学学生问:

法律的进步是以道德基准为依托,还是根据经济的发展来制定?

担任主持的陈金华教授抛砖引玉:

法律从本质上来讲是保护公民权利的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个人的独立性、自主性和利益越来越受到重视,为了保障自己的发展,提出法律上的要求,这是一个规律。

(探班的“思修女神”陈果老师也忍不住加入讨论)

陈果老师:

道德和经济的发展应该都是决定法律的元素,宪法的制定基础就是一个普遍的道德,但是不能否认经济是在一定基础上影响法律的制定,法律的完善就是在不断的衡量各种元素的多和少,是一个微调的过程。

张晓燕老师总结道:

1.法律本身产生就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,法律背后是契约精神,只有商品经济足够的发展才产生了法律。

2.人性原则是所有道德原则的起点,这个原则在法律当中也适用,法律区别于其他的规范就在于强调以权力为基本的逻辑,能够保证个体的尊严是法律得以发展和不断进化的根本动力所在。

3.一个弱小国家本身也是对权利的否定,把权力制定的再完美,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不足以保障纸面上的法律落实现实的权利的话,制定再美好的制度也是没有意义的。

(石河子大学、九江学院、云南大学等场外学生也通过跨校直播加入互动)

(同学们在智慧树网热烈讨论)

张晓燕老师精彩语录

法律只有获得一个国家在伦理层面的道德普遍认同的前提下,才能够得以存在,并且获得它最终的一个效力存在。

将法律与所谓的礼仪伦理纲常混为一谈的时候,事实上这个时候法律就没有存在的独立价值存在了,最大的危机在于,法律具有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本身的特征也不复存在了,这对一般社会所期待的正义而言并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。

法律调整基本的逻辑在于:当你的行为没有产生任何的外部效力的时候,没有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时候,法律对此是保持一种克制的。

课后采访

张晓燕老师:

共享课程承载了教育公平的责任,它能够让更多的同学甚至是超越校园范畴之外的,更多的社会上的个体,能够享受到最为优越的教育资源,从而实现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样的一个目标。第二是可以锻炼同学能够自学,同时能够很好地思维的这样的一种能力。

陈金华教授:

共享课的特点是把线上的和线下的相结合,这和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确实既能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、精彩的社科内容、同时也有小班化的、小组化的讨论,这是过去所没有达到的一个目的。这种形式使学生充分的动起来,教学方法充分的活起来,教学功能充分的强起来,课堂充分的转起来,也就是把普遍性的优质资源,和个体性的讨论交流结合起来,确实对学生来讲也是空前未有的,我认为这个模式方兴未艾,还会发挥它的活力和无限的前途。

复旦大学学生:

今天的课实在太精彩了,我是法学专业的学生,听其他同学的问题,然后老师的解答,发现以前很多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原来有另外一个去认识的角度,是前所未有的,对我之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。

复旦大学学生:

我觉得智慧树网确实有些不同,不仅是我们复旦大学的,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老师讲课,感觉知识面更广了。还有线上讨论这个比较有趣,和很多不同学校的同学一起互动一起发帖,比较像网上的贴吧,还有线下小组形式和老师一起讨论,相比于平常的上课大家都还要更积极。

复旦大学学生:

现在大学生课外活动比较丰富,智慧树网这种学习方式时间很灵活,没有必要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去上课。还有可以看到其他学校的学生在网站旁边留下的笔记,有助于打开思维。